催眠术 |  心理知识 | 心理病症   
 催眠V群 |
失眠治疗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
合作加盟
联系我们
汇款帐号

首 页 | 催眠与潜能 | 催眠圣经 | 催眠CD | 催眠培训 | 催眠教材 | 催眠治疗 | 催眠视频 | 唐喜明 | 廖阅鹏联系我们 | 

 

远离抑郁症 享受好生活

双击自动滚屏

发布者:心灵使者 发布时间:2013/2/28 阅读:10927

远离抑郁症 享受好生活
 

王刚:

作为普通公众来讲,不要判断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,必须澄清一点。关于抑郁症的诊断,是专业性很强的,需要受过训练的专业医生完成。所以普通公众不要试图给自己诊断抑郁症,但是可以把抑郁症基本诊断标准跟大家讲讲。各位网友不要对号入座,因为对一些症状的识别、确定,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,因果关系,原发的、季发的,这些复杂分析需要专业知识,不是让大家诊断疾病,只是判断一下有没有这个倾向,有没有这个可能。觉得有可能,找医生,最终可能是医生判断的。

抑郁症根据诊断体系,一般是几个标准:第一,症状学标准。首先要满足一系列症状条目,刚才说的情感低落,情绪低是必备症状,除此之外有一系列的症状清单,刚才提到的心理伴随症状,还有身体上一些症状,都加起来,满足一定数量,所以构成一个所谓的抑郁综合症。满足了一定数量的症状。

第二,还要满足持续时间。每天都处于这个状态,天天如此,持续至少两周以上。这种时间上才满足。

第三个标准,还有一定的严重程度标准。这个标准,因为现在的状态,导致我社会功能不行了,我作为一个学生,我学习能力不行了。我职业人员,工作能力不行了,我在家里面承担家庭的生活角色,我料理个人生活,这些能力也不行了。人际关系,人际交往也受影响。我是不是感觉主观痛苦,而且难以摆脱,这都属于严重程度的标准。

第四条标准,医生需要判断,你现在状态产生,不是因为其它的身体疾病,或者服用什么药物了导致这个状态,我们叫做排除标准。这些都要满足,才能下这个诊断。我一再强调的就是,这个过程中专业性很强,不是很简单的事,有时候不光看一个横断面,还要纵向回顾追问你很多以前的事情。

主持人:

您是这方面的专家,和很多患者有过直接的对话接触,您和这些患者接触过程中,会主动在诊疗过程中,用语言鼓励他们吗?或者您在一诊断出他们就是抑郁症患者情况下,他们肯定给你倾诉他们烦恼,您会用什么方式去帮助他们走出这种情绪吗?还是您会采用一种激将法?

王刚:

我不会采用激将法,因为我们跟病人接触,尤其在门诊看病人,更多的首先体现为我需要从他那儿采集病史资料,表现精神状态,采集病史还有精神检查,这是门诊见到病人优先做的工作。这个时候医生跟他接触,一定要表现出对处境的同情和理解,不能很简单,很粗暴。我们要给他希望,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,一提到抑郁症,国际上都讲是一个国际治疗的疾病。患病率很高,但是能够治疗。但是同情心、理解,而且你对病人适当的鼓励,这是必须的。也是必备的素质。不能去用激将法,有时候你一下把他等懵了,把本来就抑郁,他一直处于自我评价过低,自责,甚至严重的是自罪的状态,这时候贬损他,他很可能就崩溃了。

主持人:

我看访谈资料,普希金等世界上很有名的名人,我感觉这种疾病是从古至今一直都有的,并不是现在的疾病,可能现在发病面更大一些。因为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但是我很好奇,您和病患接触当中,您会用这种例子举例吗?因为他们可能觉得我这到底是得的什么病,我自己可能也不太理解,不认可这种疾病,您会不会用示范告诉他们,这种疾病会有成功解决的例子,或者这个病非常特别,非常罕见。

王刚:

会的,我跟病人看病经常举这些例子,甚至告诉患者,得这个病是很普遍的现象,身边很多人也许你都不知道,他们实际上就是这个疾病的患者。经过治疗好了以后,这个病能够治,治疗好了以后,大部分人还能恢复到以前生活当中去,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是必要的。帮助他们建立信心,重要一步可以举一些例子,历史上的名人,当然目前还活着的不方便去举,因为涉及到隐私。历史的人物可以去举例。大部分患者会觉得说,我这个问题不是特殊的,是很多人都有的普遍问题。而且这个问题能够解决,这个过程帮助患者重建信心的过程。

主持人:

一定要让他们看到希望,在一开始的时候让他们看到这种希望。

王刚:

对。

主持人:

但是可能治好的病患,或者治疗中的病患会想一个问题,我这是一个心理疾病,因为这种症状平时比较常见,偶尔有一些这样情绪低落症状,会想我以后会不会治好了以后,以后某一阶段,我可能挫败感更强了,或者由于身体原因,我又继续发病,会想这个病能不能彻底根除,甚至有人说,我能不能预防这种疾病?

王刚:

这个问题很关键,很多患者看病,甚至在获得诊断的,初次被诊断的时候,他会问到医生这样的问题,能不能根治,会不会再复发,医生一般很客观,很如实,把这个疾病状态跟他进行交待。抑郁症首先可以治疗,但是抑郁症也有反复发作的倾向。大约有15%到50%的人,一生当中只有一次发作,意味着50%到85%的人还会有第二次,甚至第三次发作,也有复发的可能。我们也会告诉他,即便是复发了,也是可以继续治疗的。而且很多的疾病都是对症治疗,无法根治。在医学领域,其它学科里面恐怕很少有疾病,极少的疾病能够根治,基本上不可能,都是对症治疗,不意味着不能治。要把疾病和治疗,两个方面基本知识要如实告诉患者,不要告诉他说,治疗好了以后,今后就没有事了,不会的。要让他意识到,抑郁症未必需要终生治疗,但是需要终生关注。这个知识告诉患者是很重要的。

主持人:

还有一个问题,预防这一块。只要是病,因为预防就是和病联结在一起,任何病都想着怎么防止它发作,对于我们这一类精神病,就是抑郁症来说,有预防的方式?

王刚:

我们说预防复发和预防发病是两个概念,预防复发,我们办法相对多一些,比如一个系统的,药物的治疗也好,或者其它治疗手段,满足了足疗程的规范化治疗,这是明显可以降低复发的,这可以预防复发,但是作为抑郁症的发病我们如何预防,能做的的确不多。这就要谈到抑郁症怎么发病的,我们说抑郁症发病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。内在的因素是你每个人的内在素质,很多都是由遗传决定的,你无法改变。外因,导致一个发病必然是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。尽管内因占主导地位,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外因的影响,也不会发病。外因是什么?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,环境因素,包括长时间的持续压力,刚才一开始也谈到了,现在这个社会,变革中的社会,每个人都承受了很多压力。我们说的恰恰是这种压力,而且是长期的、持续的,不可预测的压力,会成为一个抑郁症发病的诱因。如果说预防,既然内因无法改变,压力也无法逃避。可能需要做的是提高自己对压力的感觉能力,对压力的适应能力,这一点很重要。大概能做的也就这些。

主持人:

您会对这些病患提一些期望或者是要求,你们即使现在病情康复了以后,结合现在生活习惯,以后多出去走走,多旅旅游,多听听舒缓的音乐,也不是说防治,可能对他们心理有帮助?

王刚:

这是基本的会给的。压力是无法逃避的,参与实践越多,遇到事情越多,对压力,抗压能力适应越强,在压力管理上有一些误区,尤其是孩子得了病,父母带着他们,恨不得把他们呵护起来,放在笼子里。这是不对的。我们给病人一些建议,一些户外运动,有助于对疾病的预防,包括抑郁症,定期体育锻炼,特别是户外接触阳光的锻炼,接触空气的,对于抑郁症长期治疗和预防肯定有帮助。我们会给一些基本建议,但是在预防抑郁症方面,还没有那种特别的办法,我采取这个办法,就能让自己不复发或者不发病,还没有。

主持人:

抑郁症也包括儿童的患病群体吗?

王刚:

从儿童、青少年,一直到老年人这样一个群体,这几年在儿童,特别是青少年人群,抑郁症发病率呈升高趋势。

主持人:

这是为什么?

王刚:

不知道。

主持人:

他们按理说很可能对外界接触并不是很多,而且很大一部分也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存在。

王刚:

我不同意现在青少年没有很大压力这个说法,首先学业上的压力就不轻,在竞争环境当中,不光跟自己比赛,可能要跟周围很多的你认识的,不认识的对手,可能要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当中。这可能是一个环境因素。但是具体因素我们也不知道,我们只是说临床看到这样一个现象。原来可能认为老年抑郁人群多于青少年,实际上不是,青少年人群多于老年。这是国际趋势,不光是中国的现象。

主持人:

很多年轻人面对困难,面对问题的时候,通常出现一些极端方式解决,对于抑郁症来说,也不例外。刚才看到一组数据,在咱们抑郁症有一个“七”的定律,在患有复发性重性抑郁症患者当中,每7个人中有1个人采取自杀行为,自杀的案例中,70%人有抑郁症,自杀的案例中,70%在自杀前6周内到基层医生处就诊,自杀是美国位居住第7位的死因。

王刚:

的确是。也是反映抑郁症现状,如果按照7去推算,70%是精神疾病,精神病当中有70%是抑郁症,见到10个自杀案例,当中有一半,甚至超过一半是抑郁症导致的,的确。自杀是抑郁症非常极端的,非常严重的疾病状态。大概有10%到15%,抑郁症人群最终的结局是自杀。每一个精神科医生只要治疗过抑郁症的,有过几年工作经验的,恐怕都会遇到过这样的患者。

主持人:

您有预感吗?某些患者来,你觉得他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,会采取一定方式吗?

王刚:

我们不是说预感,而是作为医生来讲,我一定要去发现,去识别,去确定,自杀相关的症状。那是我们在看抑郁症的时候,这是医生一定要的问题,比如说问他有没有这种自杀的念头,不会直接问,你想死不想死,一般可能会比较含蓄的,比如相对不是很直接的问题。

主持人:

例如呢?

王刚:

比如说有没有这种感觉,一觉睡过去就别醒过来了,有自杀过念头的人,他们就会说有,有过这种想法。我们再把问题一步,你能详细谈谈吗?然后一步一步最后递进,很多患者深入谈的时候,他就不会太多顾虑了,他跟你讲我的确有过轻生的想法。我说你这个轻生想法到哪一个程度,是一闪而过的念头,是让自己想过有害怕,还是这种想法逐渐固定,形成计划。 自杀另外一级就是采取行动了,就有自杀的成功或者是未遂这两种情况,从自杀观念,自杀企图,自杀行为,我们会逐步递进询问患者。一旦有持久计划的患者,这时候就比较危险了,需要我们给予很高的重视,很积极的治疗。

主持人:

对于抑郁症的治疗,肯定是需要病患本身要很努力的摆脱一种情绪在,还会涉及到药物吧。

王刚:

当然,抑郁症主要治疗方式,特别是对于中重度抑郁基本治疗方式就是药物。

主持人:

普遍采用比较得多是什么类型的药物,这种会是以安眠为主的吗?

王刚:

不是。抑郁症患者是会伴发失眠,如果治疗目的仅仅瞄准了失眠,基本上无助于抑郁症核心症状,说抑郁情绪好转,没有太大帮助,我们治疗目的不是让病人睡觉,治疗目的是要摆脱抑郁症所伴发的核心症状也好,伴随症状也好,把这些症状控制住。具体药物选择,现在基本上大概从十几年前,95、96年到中国,就开始都是新型抗抑郁药,传统药物使用相对少一些,可能对某一些特定病例,我们选用一些传统药物,现在基本上都是新型药物,种类也很多,在国内恐怕有十多种。

主持人:

会根据不同的病因,表现出来的病症?

王刚:

根据临床特点,根据患者特点,临床表现,一些把症状是什么,包括一些身体情况性,对药物的耐受如何,既往用药情况,都在考虑范围内。根据这些情况选择用药。

主持人

现在病患年龄越来越小,年轻人非常多,刚才提到很多是孩子,我不禁会想这种疾病,外因是一方面,是不是有一些遗传因素在里面,但是这个我很好奇?

王刚:

抑郁症是跟遗传密切相关的一类疾病,肯定是跟遗传有关,但是同时又是一个复杂性的疾病,导致发病的确切遗传这些机制,目前还不清楚。但是我们能够看到,它跟遗传有关。哪怕没有确切的确定基因,致病基因,为什么说跟遗传有关呢?从临床很多现象能够看到这一点,很多病人我们能追从他的家族史,父亲、母系,三代往上追,经常能够看到的家族聚集现象,一家人当中有很多病人,这挺明显的。但是同时能够看到很多散发的病例,家里问了半天从来没有这种情况,这种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多见。即便这种散发的,有的真是散发,父系母系这边,前辈的确没有生病的,但是也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,就是对抑郁症真正认识,这就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。在他们父辈,甚至祖父、祖母这一辈,未必意识到是病,可能有严重表现了,但是家里人没有当成病,所以没有诊断。

主持人:

这也是我们值得探索的问题。

王刚:

对。

主持人:

提到这么多关于抑郁的问题,还有一个问题非常想问王主任,您接触这么多病患,这些病患都是带有固定情绪来看病的,您的问诊也是常年不间断的,对您个人有影响吗?情绪方面,因为有一句话说的好,情绪是能互相感染的,您会用什么方式排解一些情绪?

王刚:

的确。情绪是有感染力的,我们每一个人面对抑郁的人,大家看着他可能也不太容易高兴起来,相反我们见到一个说躁狂、轻躁狂的,情绪特别高涨的人,周围的人可能情绪也会被带动。我们作为一个专业医生,面对病人的时候,应当说受病人情绪影响感染的可能性相对小一些,因为做医生的,不能让自己感情过多投入到跟病人产生共鸣,因为我要保证我的客观性,你对他的判断才能是更加准确,可是说一点不受影响也不可能,其实我们精神科很多医生,大家聊天的时候都说到,这半天或者一天门诊下来,除了疲倦以外,心情都不太好。

主持人:

没有开心事。

王刚:

我自己下门诊,有时候也是,别人找我办什么事,我会说,今天不行,心情不好,别找我,搞不好发火了,可能一会就好了。

主持人:

很多病症在您的治疗帮助下,最后重新恢复正常生活以后,您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?

王刚:

当然,每一个医生都有这种感觉,自己医生,经过你正确治疗,最后摆脱疾病,甚至重新恢复到原来生活,这种感觉对于医生来讲,都是很满足的,很有成就感的。

主持人:

现在对于您的病患来说,刚才我们说的一个心理特征,情绪低落,很多时候是自责,感觉压力很大,通常表现在自卑的方面。这个群体普遍都是一些事业受挫,生活不太和谐的人群吗?或者在这个人群当中就没有成功者吗?

王刚:

不是这样的。其实我们看到很多的抑郁症患者,不能说大多数,相当多的抑郁症患者,实际上事业、家庭,各个方面发展都是挺不错的,甚至有很多人都会觉得,像我这样的人,以我现在事业、家庭的成就,以我这种性格,这么开朗,我怎么会得这个病。所以,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风险,但是根据我们做的流行病学调查,应该说抑郁症好发的人群,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。首先是女性,女性是男性的两倍,国际上数字认为,抑郁症终生患病率对于女性高达20%,对于男性大概在10%,首先女性人群是高发。

第二,抑郁症假说跟内分泌系统有关,女性也有独有的内分泌系统,这是从生物学角度理解。还有说从心理、社会角度,文化角度理解,女性有时候家庭中的地位,在很多文化背景下处于相对比较被动,不占主导地位的,屈从的地位。她们一旦有了心理郁闷,心情不好,承受压力更大,渠道都会受到影响,这是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解释,没有定论,认为还是综合因素导致的。也有的说搞遗传的人,是不是跟X染色体连锁有关呢?为什么女性多呢?各种各样的假说,但是从现象来讲,女性多于男性的。但是从经济水平、文化水平去看,反而是低收入人群,还有受教育程度不是很高的,这个

人群抑郁症患病率高。但是这个人群往往被掩盖了,经济、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人群,就诊率就低,经济水平差,可能为温饱,为基本生活需求奔波,不太意识到这是病。文化水平低,可能疾病知识不够,可能也没有意识到,我可以看看心理医生,这两个人资源可获得性就很差。


 



 返回   |   手机   |   电脑
 


网站导航:催眠视频 学员心得 催眠培训  催眠学院  催眠微群
 

培训:2024年唐喜明《高级催眠师国际课程》1-12月报名中!  

培训:2024年唐喜明《睡眠调理师培训》睡眠调理课 1-12月报名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公众号:CM111-999       网站:SUCCESS111.COM 
 

        打印本页 | 关闭窗口
 

 

 


  催眠成功网 深圳市觉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深圳廖氏健康咨询有限公司
咨询电话:0755~89315536  89315535   138,2871,4134  136,8689,3135
单位地址:深圳市龙岗区坂田五和街道阳光第五季咏梅阁2单元3B室   邮编:518031

首 页 | 发送邮件 | 购买说明  | 招商合作 | 汇款帐号 | 联系我们 | CM19133

版权所有 2006-2026 本站实名:催眠成功网 SUCCESS111.COM 最佳分辨率 1024×768 

粤ICP备08122909号
热门搜索:催眠,催眠术,催眠培训,催眠术教程
催眠术催眠培训,首选催眠成功网,中国首家正规催眠培训机构,拥有专业的催眠师团队、催眠术治疗及心理催眠大师,常年开设催眠培训班,报名咨询热线:0755-89315536